量子真相

真相

真相、reality 是否存在,一直是哲學家針鋒相對的爭點,因為波爾堅持的哥本哈根詮釋,被愛因斯坦洗臉,也成了物理學家的熱議焦點。

電子的真相

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微觀)世界是一種機率的混沌存在,只有測量時才能知道事件處於什麼狀態。例如電子在前進,每一次測量瞬間,才能確認電子的位置、動量等物理狀態,隨後電子又進入機率世界,無法掌握。

陪審團的真相與嫌疑人的行為軌跡

這其實和美國靠陪審制度來決定真相或事實(reality)的現象很類似。

陪審團「認為」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什麼,多數人不在乎冤獄或誤判,也認為趕快解決問題,社會才能繼續運作,至於一個犯罪嫌疑人到底做了什麼事、受了什麼冤屈,沒什麼人在乎,結果也是,美國這個社會可以繼續進行、每個人的生活可以繼續下去最重要,花太多時間糾結如何發現真實,代價太高、於事無補。

電子行進的軌跡就像犯罪嫌疑人的日誌,審判結果「確認」嫌疑人在審判當下的軌跡,一連串的「審判」結果,寫下嫌疑人不連續的軌跡,如果想知道嫌疑人在兩次審判間做了什麼事,只能再測量一次,也就是再審判一次。只是審判團可以審判「過去」的事件,物理學家目前還無法回到過去測量電子的物理狀態。

量子儀器才能做量子測量?什麼才是量子儀器?

更有人質疑,要測量「微觀」的量子世界,應該用用微觀的量子儀器,而非巨觀的「古典」儀器,至於怎麼製造量子儀器又是說不清楚的難題,這個問題恐怕才是問題的根本。

佛經和論語是誰的著述

佛經和論語類似,都是後世人「敘述」前人的論述,個人很懷疑世尊與孔子是不是真的說過那些話。

世人渾渾噩噩,很難溝通,個人設法說服其他人時,就常被迫說,這是費曼說的、這是愛因斯坦說的,這樣很多人都能接受,至於前輩是否真的說過這些話,好像也不是很重要。

金剛經和其他佛經,講的應該只是世尊的哲學觀,他認為所有人都受諸如金錢、虛名、責任、權力等世俗影響,讓人很難接近完美的存在,金錢、虛名、責任、權力等世俗影響,蒙蔽了一個人的「真我」,只讓別人看到不真實的「我」,連自己也被矇蔽。

世尊似乎認為,設法拋棄世俗影響,才能見到「真我」。真我就是 ego,哲學家和愛因斯坦想知道的也是 ego 是否存在,還是「我」只能透過別人的眼睛存在、或根本不存在、亦或是否有真我不重要

個人認為佛經的真義只有金剛經裡的一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不同經典,反來覆去都在說明這句話。


量子力學量力而為


多世界說法 累壞了世界大導演

談到人們對量子世界的困惑,更可由艾佛瑞茲 (Hugh Everett III, 1930-1982) 所提出的多世界說法 (many-worlds) 可見一斑。1957 年,艾佛瑞茲提出了多世界看法:每當咱們做一次測量,世界就依可能發生的狀態與機率,分裂成不同的世界 (劇情),由量子理論決定進入某一世界 (劇情)的機率,而每個世界 (劇情) 都等價地、獨立地存在。 
  
這個說法,以前說給外行人聽,多半搞得看官大眾一頭霧水、弄得大家不著邊際。但時序進入 90 年代,商場上已有標準樣品,也就是所謂的互動式CD (CDI) 在市面上發行。電影院裡的觀眾,人手一只選擇器,當藍波面對按阮死嘛性格的緊張時刻,一場生死格鬥即將上演。突然,銀幕上出現一條單選題:請問觀眾朋友希望劇情依照下列哪一種模式進行:
  1. 藍波戰勝 (2) 藍波戰敗 (3) 按阮死嘛性格戰死 (4) 藍波戰死 (5) 莎朗史東突然出現,戰事叫停。

觀眾舉行公民投票結束後,劇情順應多數觀眾的要求而發展。

後記:有關金剛經的宇宙觀

金剛經裡,如來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芸芸眾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學經典如同論語,是釋迦牟尼佛四處講學,而由其弟子紀錄而成的經典。坊間很多經典可能只是是後人杜攥而成,並非真典。

如來與佛兩詞或其合成語,在其經典中指的是宇宙間所有有形無形物之總成。由於釋尊認為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生的目的即為超越肉體的侷限,達到天人合一的涅盤之境。因此,常有我即是佛,佛即是我一類意境的字眼反覆出現。

事實上佛學與佛教就如同儒學與儒教一般,原本風馬牛毫不相干,釋尊也從不提及怪力亂神,坊間諸多教派與釋尊應該沒有任何傳承。

佛經常見描述自然事件的敘述,例如:若有色、若無色、若非有色、若非無色⋯,這種描述方式,從高維空間的角度看,相當自然。

有色、無色,可以想像是一維空間的切割方式,第二或更高維度的簡化切割方式就是非有色、非無色。雖然無法得知,經典為何出現這種多元的敘述,但是可以想像賢者的思維,並非簡單的有、無可以分野。

量子力學 用三維的眼睛看高維的宇宙

量子力學 用三維的眼睛看高維的宇宙

    量子力學的發跡與遠景 交大物理所   高文芳 摘要 2005 年已被物理界訂為國際物理年,旨在紀念愛因斯坦於 1905 年,寫下近代物理史上最重要的一頁。由於愛因斯坦反對以波耳  ( Bohr)  為首所主張,世稱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詮釋法則,遂引發兩造持續近 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