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

 我們看到的通常只是表象,不是真的 ! 人際關係的互動也是如此。

圖片中 A 和 B 所在的方塊其實是一模一樣的灰色,但是故意加上去的「陰影」讓我們的大腦產生認知的差異。二十世紀物理學最大的突破,就是我們認知到怎麼去「看」這個世界,其實影響深遠。
物理學家從「高速運動」、「微觀世界」所展現的神奇現象,認知到我們怎麼「測量」或「觀察」這個「客觀」「存在」的「世界」,會影響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最後發展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門高深的「內功心法」,就像「九陽神功」和「九陰神功」一樣各據一方、稱霸武林,讓我們的下巴一個一個掉下來。
費曼曾經說「雙生子謬誤」等等看似矛盾的「反背」論證,其實只是我們的腦袋轉不過來,拒絕承認眼睛所接收的「真正」訊息,企圖用自己感到最「舒適」的「理解」來取代「真相」。
比較糟糕的是,導演我們人生大戲的「大腦導演」,不但想主導我們的「人生」,還想拿自己的「錯覺」去主導別人的「人生」,「有的人就會」怎麼「看」都覺得自己比較「對」,別人比較「差」。萬一「企圖」化成「行動」,用蠻力來「主導」別人的人生,常常就會造成悲劇。
演戲真的不容易,我們就先把自己導演的戲演好就好,「有機會」和別人一起「合作演戲」時,千萬不要「強迫」別人也要演你覺得最好的「這齣戲」。
其實,要別人和你一起演戲的方法很多,最不需要的就是「那種」「古典力學」。
* 維基在「視錯覺」的兩種語言版本,提供的例子很不一樣,讓語言差異也呈現一種「視錯覺」。

綠色能源是什麼

綠色能源是什麼

陽光或高能粒子等能量照射地球時,每經過一個介面都會有部分反射、部分折射、部分被氣體或被照射物吸收,一部分折射進入大氣層的能量,照射大地也會有一部分被地表、綠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反射回大氣,往外反射的能量,每經過一次介面,一樣會有部分反射、部分折射、部分被吸收,過程非常複雜,但是最後會達成平衡,至少太陽、大氣、地表所有成員都會試圖達成一個平衡狀態,只是改變速度如果太快,平衡狀態可能就變成一直在追逐的夢想。

輻射到地面的太陽能量功率,大約每平方公里1GW,也就是每平方公里的能量功率大約是一個新型核分裂核能機組的功率。

如果沒有人類製造機器使用這些能量,地球大氣溫度會和數千年前的生態平衡類似,動植物各取所需,達成一種平衡狀態,這種狀態應該維持好幾十億年,假設之前沒有其他像人類一樣的科技文明存在的話。

人類發明機器、燃燒樹木、使用化石燃料、甚至利用核能技術改變物質元素組成,這些過程每一步都在擷取儲存在地表下的能量,挖礦石、組裝機器,每一個步驟都是在破壞原本的平衡,也同時改變大氣分子的組成與組合,讓反射、折射、吸收的比例發生重大、快速改變。

光電、風電、自然釋放的地熱等科技的機械製作過程非常繁複,過程除了挖礦石、燒熔、組裝,本身就製造很多廢熱、廢棄物,也會和使用任何能源一樣製造廢熱,使用光電、風電、自然地熱的過程,只是比化石燃料「乾淨」一點,其實人類使用這些能源太多、太快速,整個地球的熱平衡無法快速反應,一樣不是綠色能源或再生能源,一樣會「危及」地球的生態平衡。

危及主要是指危及人類。很多移動速度緩慢的生物,看起來早就不行了。

太陽能電板擋住原本被陽光直照的大地與綠色植披、風機會影響原本地表氣體的流動(就是風),這些林林種種的影響,很難評估。人類也是發現看起來已經失控才發現問題。

不是自然釋放的地熱,而是從地表強挖釋放的地熱,和使用化石燃料沒有兩樣。

疫情期間,人類不敢活動,國際太空站拍到地球開始緩慢恢復綠意。2008金融風暴,大家擔心活不下去,減少不必要的活動,我們社區的停車場真的變成停車場,車子好幾個月都維持原狀,我第一次發現上下班尖峰時段,搭園區公車去學校的路上,幾乎都沒有車,一路順暢。

那一次,我就跟學生說,這段時間你父母沒做的事就是多餘的,和生存無關的事,不做還是活得好好的,多做的都是多餘的。

不是自然釋放的能量,只要人為介入,都是人類在製造問題,太陽就給我們每平方公里1GW的能量,這是給地球所有生態成員共同使用的能量,我們應該用多少、用多快是一門學問,我認為沒有人知道。

造物主的恩慈

使用化石燃料和核分裂是兩個完全不同等級的問題。宇宙一開始幾乎都是以光速前進的輻射能量,造物主花了不到三分鐘讓部分能量轉化成帶有質量、移動困難的化學元素(早期主要是質子和中子,和由其組成的氫、氦和微量鋰),這個動作讓宇宙開始有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質,再經由數億年的演化,第一代恆星死亡後才有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統。太陽、地球,地球的生命,造物主大約花了100億年才完成。

但是人類消耗能量的速度實在太過驚人,也越來越「高明」。

放射性元素會說謊

同事說,大三時必修近代物理實驗,每個禮拜兩個下午要進會接觸放射源的實驗室探索,可能因為剛發生三厘島核災,引發全球恐慌,第一次上課時,老師說擔心輻射污染的同學,可以不用做實驗,只要聲明清楚,實驗成績就以60分計,那是人生第一次知道核污染很恐怖。 

費曼剛加入曼哈坦計劃時,發現工程人員把研發原子彈用的高輻射物質溶液,封在厚鉛桶裡,然後隨意堆放,以為這樣很安全。

Google Gemini
Google Gemini

費曼急著指揮這些輕忽事態嚴重的工程人員,根據他的計算,把鉛桶擺放方式與位置,適當調整、存放。不瞭解量子行為的人,可能覺得鉛桶外幾乎測不到輻射量,隨意擺放、讓他們當鄰居應該沒有關係。

其實多數工程師以為微觀的物理很單純,放射線多數被鉛塊擋住,其實只是「多數」被擋住,還是有微量放射性粒子穿隧突圍。

微觀世界的粒子有時很有人性,他們會說謊欺騙測量者,盯著看他會表現得像粒子,不盯著看又會變成波,讓人捉摸不定。

物理學家做實驗時,都是在很多變因被控制下進行。因為能力有限,太多變數會讓物理變得太複雜,完全無法掌握,因此教科書上寫的都是,在控制下看起來很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真實的自然現象自然有所差距。

所幸,只要控制好變數的數量,教科書上的知識看起來非常無敵、萬能,其實物理學家和預測颱風的學者差不多,差的只是颱風的變因太多、太複雜,我們又無法像物理學家一樣,控制老天爺的變因,只能盡力而為,讓預測的颱風路徑一直變來變去,等到颱風強到一定程度,不重要的變因影響力微乎其微時,才比較有把握對颱風指東道西。

我以前以為小時候不懂的,長大自然會懂,大學學物理時,以為在台灣不懂的,到美國讀書自然會懂,以為物理學家不懂的數學,自然會有數學家懂。到了美國才恍然大悟,我不懂的,多數都沒有人懂,就因為人類都不懂,物理學家才有存在的意義。一旦有人什麼都懂,很快的很多學者也會弄懂,最後就沒有物理學家存在的必要。

只要物理系還存在,就代表我們還在摸索,物理學家只是擅長把事情講得好像他什麼都懂,其實不然。有知名物理學家曾開玩笑的說,物理就是把不對的說成對的,雖然有點難堪,但是整個物理史一再展現的就是類似的故事。

有人說不要相信原子,因為他們make up everything。一語雙關,除了所有物質都是原子組成(make up),他們也會變造(make up)故事、欺騙你的認知。真的,不要相信任何有關原子的故事,出事了,物理學家只是說出他們認為的事實,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為什麼要負責,大話滿滿的工程師更是閃得找不到人負責。

高階輻射輻射物質鉛桶擋不住,大量低階輻射核廢料怎麼儲存,到底一個儲存場可以擺放多少桶核廢料,相信真的沒有人知道,更不用說核廢料要怎麼長久儲存。

核電廠的問題不只是核廢料,人類濫用核能是在和魔鬼豪賭,因為費曼已經點出:沒有人懂量子力學。雖然,量子力學看起來對短時間的預測很有把握,沒有人知道為何如此,和一知半解的工程師,其實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離。

知名科學家戴森曾說過,原子彈在日本引爆成功後,曼哈頓計畫成員幾乎所有成員都處於歡樂慶祝的激情下,只有少數人為日本人的傷害感到不安。在核子毀滅的威脅與各方指責下,美國在核能技術尚未成熟時,還沒把應該在實驗室一再確認的核安問題解決,就急著推出和平用途,試圖逃避真正的核毀滅問題,也讓大家長期生活在不安與危險之中。

讀不懂科普書籍怎麼應對?  

https://quantum-universe-and-beyond.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html

原子是什麼?  

https://quantum-universe-and-beyond.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

探索原子核的奧秘


https://g.co/gemini/share/7fcff19c6c62

https://g.co/gemini/share/afd0a1b29a8b

粒子的命名

https://g.co/gemini/share/182bbea9113e


量子力學 用三維的眼睛看高維的宇宙

量子力學 用三維的眼睛看高維的宇宙

    量子力學的發跡與遠景 交大物理所   高文芳 摘要 2005 年已被物理界訂為國際物理年,旨在紀念愛因斯坦於 1905 年,寫下近代物理史上最重要的一頁。由於愛因斯坦反對以波耳  ( Bohr)  為首所主張,世稱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詮釋法則,遂引發兩造持續近 30 年...